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党建工作 党史学习 正文

【学党史·红色人物】一口米缸见初心

作者:时间:2024-06-27点击数:

这是一口棕黄色的陶质米缸,高61厘米,腹围167厘米,口径36厘米,底径27厘米;鼓腹、曲径、圆口、竖条花纹。这口历经九十多年风霜看似普通的米缸,现保存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。它看上去就像一位耄耋老人,正在静静地回忆着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,正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秋收起义部队在绝处逢生、由弱变强伟大转折中所蕴藏的深刻道理。它也是人民子弟兵自觉遵守群众纪律、维护群众利益的有力见证。

1927年9月下旬,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,途中辗转来到了莲花县的甘家村。当地老百姓不了解工农革命军的性质,纷纷躲藏了起来,村子里瞬间没了人影。工农革命军进村后,又累又饿,疲惫不堪,队伍决定就地休整,解决吃饭问题。可是炊事班已经没有存粮了,只好去找老乡帮忙。大家分头在村子里寻找食物,从村头走到村尾,却没见到一个老乡。就当大家倍感失望的时候,突然听见村子西头一位炊事员兴奋的喊道:“班长,快来呀,我找到粮食了,找到啦!”原来他在一家破陋的矮房墙角发现了一口棕黄色的大米缸,里面还装着半缸白花花的大米。战士们都非常高兴,想着赶紧拿回去做饭吧,大家都饿着呢。

但是,随意拿走老乡的东西,是违反纪律的,炊事班长犹豫不决,可是不用这些米做饭,又拿什么东西来填饱战士们的肚子呢?为了解决燃眉之急,炊事班长只好用这些米做饭。不一会儿,战士们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。看他们吃的津津有味,班长心里乐开了花。但是,毛泽东知道这件事情后,把炊事班长叫过去狠狠地批评了他,并责令部队照价赔偿。由于没有那么多银元,再加上这家主人也不在,不能当面赔偿,工农革命军就留下了一封道歉信,并把一床棉絮卷好放在米缸里,用来抵米钱。

其实,这家的主人是一位叫陈娇枝的年轻妇女。由于当地老百姓不了解工农革命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,以为又是军阀部队来了,青壮年害怕抓丁纷纷往山里逃跑,其他人也都躲藏起来。当时陈娇枝要分娩了,来不及躲上山,只好躲在又破又黑的柴房里生下了一个男孩。陈娇枝的丈夫也躲起来了,但并没有躲远,他还惦记着家中的妻子和孩子。当部队一离开村子,他就回到了家里,看到米缸上放着一床棉絮,缸里原来剩下的一点米不见了,但有张纸条,上边写着:“对不起,我们刚到你家找不到人,把你们的米拿去吃了。给一床棉絮作为补偿,请收下。”他看完后心里非常激动,说这是“世界上最好的军队”。不久,这件事在全村传开了,都说工农革命军好。解放后,陈家翻了身,添了新家具,唯独这口缸没有舍得换。几十年过去了,米缸裂了条缝,陈娇枝就用桐油掺石灰补好,这口米缸也成为了陈家的传家宝。1969年,米缸被陈娇枝捐赠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,现在是馆藏的国家一级革命文物。

这口米缸是工农革命军纪律严明的历史见证。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里,这只是一件小事,但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。它表明,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,已经非常清楚自己究竟为谁革命,应该维护谁的利益。他们清楚地知道,自己担负着解救劳苦大众,使他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使命。正是认识到这点,这支部队即使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,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。这种“我们是劳苦大众的部队,必须为劳苦大众服务”的清醒认识,历经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,历久弥坚。

来源:党建网

常用链接

新葡的京集团8814(中国)股份公司 版权所有